

标准化的服务大厅、规范的吧台、健全的工作制度和办事流程……装饰一新的江州区驮卢镇那模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那模村是一个山区贫困村,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我们把原本在城市社区才可以看到的便民服务机构,建在了村里。”驮卢镇党委书记林敏介绍说,党群服务中心有效提高了村“两委”干部办公效能,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不错,那模村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日前,江州区2018年“书记谈党建”暨党建促脱贫“比学赶超、以评促建”活动举行,与会代表现场参观后纷纷点赞。
“书记谈党建”暨“比学赶超、以评促建”活动是近年来江州区组织部门创新推出的一个党建品牌。“活动重在提供交流工作平台、展示工作舞台、比拼工作擂台,检阅成效、解决问题、补齐短版,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奋勇争先的氛围。”江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剑平说。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党建促脱贫。
今年以来,江州区组织部门牢牢把握抓党建促脱贫这条主线,坚持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同谋划、同部署、同督导、同落实,以党建带脱贫、以脱贫促党建,形成了协调发展、互促双赢的良好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 压实主体责任
走进左州镇扶贫工作站,指挥系统、年度目标任务、包村干部、驻村帮扶队、扶贫措施“五张图”,以及一套套整齐完备的扶贫档案资料,让人一目了然。“我们严格党组织书记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挂图作战,落实党建责任、传导攻坚压力。”左州镇党委书记龙开云说,该镇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年度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述责评议的重要内容,以责任倒逼落实,为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我们在压实责任,推进精准扶贫方面,做到‘三落实’。”石景林街道党工委书记谭春丽说,首先是落实工作精力,街道主要领导将90%的精力用在精准扶贫。其次,落实管理之责,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管理,抓好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对街道所有贫困对象的识别、分类、施策、管理进行审核把关。此外,落实推进之责,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今年以来,江州区为进一步压紧压实辖区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责任,结合“网格管理”模式要求,建立了压实脱贫攻坚六级责任工作机制,将干部和任务分解到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屯、户等网格,形成六级责任区,不断提升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效果良好。
筑牢战斗堡垒 搭好攻坚平台
江州镇那么村是一个贫困村,今年有望脱贫摘帽。村中潺潺流水,村后青山碧翠,排水沟修好后,村民们掀起了建设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的热潮,“环境变好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我们要干干净净奔小康”。村民唐光新高兴地说,这多亏了新任镇党委书记尹泉。
原来,在访贫问苦中,尹泉发现那么村没有排水沟,污水横流,群众也着急,可是却没钱。很快,尹泉重返那么村,带来了水泥和排污管,再经过群众投工投劳,终于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江州镇通过镇村干部大走访,建立收集民情台账。镇包村领导和扶贫工作队领取群众诉求“清单”,限时解决,通过“领单销号”的方式解民忧,深受好评。
“我们10个村的党组织书记都是‘项目支书’。”濑湍镇党委书记农庆立说,该镇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优势。通过村“两委”换届,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复转军人中选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使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有了“主心骨”。
今年以来,江州区扎实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为每个贫困村建成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室、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基础建设,并规范服务流程,强化服务功能,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阵地。
突出产业带动 激发内在动力
“家门口领工资 , 每月有2000多元, 真好!” 谈起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板利乡那忙村村民陆雪桃赞不绝口。该车间由江州区扶之康枕头加工厂与南宁力之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原那忙村小学闲置校舍改造而成。
目前有 125 名村民群众上岗就业, 其中贫困人口 45 人。每人每天能缝制枕头 3 个,日工资可达 90 元 ,月收入2000多元。板利乡党委书记何金宝说, 通过建立“扶贫车间”,该乡变 “输血 ”为“ 造血 ”, 真正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罗白乡党委书记凌统说,该乡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枯隆、蒙井建立党建扶贫产业示范带。目前,全乡9个村(社区)成立了农业互助合作社,建设了9个扶贫车间(工厂),7家经营主体主动投身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200多户。
今年以来,江州区通过党群合作模式,积极整合资源,发展种养、加工、服务或建设甘蔗中转站、光伏产业或入股糖企分红等形式,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江州区通过党群合作模式,积极整合资源,发展种养、加工、服务或建设甘蔗中转站、光伏产业或入股糖企分红等形式,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目前,该区共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750万元,采取“党建 扶贫车间”“促进村企合作”“创建村办实体”“入股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区36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
选用监管结合 发挥帮带作用
“韦书记,你好,请报你现在的具体位置。”“你看,我正在村委办公室做扶贫材料。”这是太平街道办公室人员,利用手机视频通话,对乙古村“第一书记”韦东桥进行查岗的一个情景。
太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陆华亮说,该街道认真组织驻村工作队员学习相关管理规定,做到驻村干部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驻村期间全脱产工作。并安排专人通过签到、手机APP定位、手机视频通话等方式,做好考勤工作。
自今年3月正式选派新一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以来,江州区从严从实强化对272名驻村工作队队员的教育管理,激发驻村工作队的活力,强力推动精准帮扶、乡村治理、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工作,促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今年以来,江州区已开展驻村工作队各类业务培训20场次,举办脱贫攻坚故事会13场次,为163名驻村工作队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并配备工作证、工作马甲、工作日记等;组织收看《脱贫攻坚电视夜校》71场次,收看“逐林模式宣传片”68场次。
作为村屯产业发展的设计师和促进师,该区驻村工作队队员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列为强村的首要任务,将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的第一抓手。据统计,今年以来,江州区20户以上自然屯通屯硬化道路新增121公里,培育了18个特色产业,新成立了36个专业合作社,覆盖贫困户3000多户。(陆华勇 周子荣)